乐鱼平台APP官方登录入口  专业承接工业燃烧系统项目和余热回收项目
服务电话:021-38683568

乐鱼平台登录

节能改造 新闻资讯

演示文稿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ppt

发布时间:2024-01-25 23:06:00| 来源:乐鱼平台登录


  (3) 部分燃烧器运行方式(类似空气分级) 该运行方式适用于燃烧器多层布置的锅炉, 在锅炉正常运行中, 依据情况停投最上一层或两层喷口的燃料供应 , 仅送入空气 , 将全部燃料集中从炉膛下部的燃烧器送入炉内, 从而在下部的燃烧器区域实现富燃料燃烧。上层送入的空气形成分级燃烧, 有利于减少热力型 NO 和燃料型NO的生成量。 返回 第三十页,共八十二页。 二、燃烧空气分级技术 燃烧空气分级技术是国内外燃煤粉锅炉上采用最广泛、技术上很成熟的低 NO 燃烧的主流技术 , 近年来在我国 300MW 以上的电站锅炉上均已得到采用 ,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空气分级技术分为燃烧器上的空气分级和炉内沿炉膛高度的空气分级。 返回 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1. 基础原理 空气分级技术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改进燃烧器的设计或炉膛的配风设计,合理分配和适时地送入燃烧各阶段所需的空气,在维持锅炉总体过量空气系数较低的基础上, 在主燃烧区域进一 步造成局部缺氧燃烧,创造抑制 NOx生成和有利于NOx还原的气氛环境 ,在主燃烧区后则创造富氧燃烧区,以确保燃料的燃尽。 在富燃料区, 燃料在缺氧条件下燃烧, 其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均降低,热力型NOx减少,同时, 燃料中释放的含氮中间产物HCN和NH3等,会将一部分NO还原成氮气,因而抑制燃料型NO的生成。 到了燃尽区,燃料在富氧的条件下燃尽,虽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残留的氮会在燃尽区的富氧条件下氧化成NOx, 但由于此区域的火焰温度较低,N0生成量有限。因此,在空气分级的条件下,总的NOx生成量是降低的。 (一)空气分级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影响因素 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二页。 2. 实施空气分级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空气分级对锅炉的燃烧带来的不利影响因素有: 飞灰可燃物含量可能增加 , 使燃烧效率降低 ; 燃烧器区域的富燃料所造成的还原气氛环境有加剧水冷壁结渣和金属高温腐蚀的可能性 ; 由于火焰变长可能使炉膛出口烟温升高 , 会对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特性带来影响。 因此 , 空气分级燃烧的设计要在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降低 NO的排放。 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二页。 在空气分级燃烧的条件下 , 富燃料区的过量空气系数是影响 NO 生成浓度和飞灰可燃 物含量的重要的因素。 对降低NO生成 , 一般过量空气系数为0.8左右后NO 生成浓度变化很小。另外 , 对挥发分较高的煤种 , 空气分级燃烧降低 NOx排放的效果比挥发分较低的煤种更明显, 而且高挥发分煤的最佳过量空气系数略低于后者。 对于飞灰可燃物而言 , 总存在过量空气系数降低 , 飞灰可燃物增加的规律 , 并不存在一个最佳值。 因此 , 在实际运行中 , 应考虑 NO的降低和煤粉的燃尽率 , 以及能采用的其它运行措施 ( 比如提高煤粉的细度等 ) 。 返回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二页。 ( 二 ) 燃烧器上空气分级的实现 燃烧器的空气分级是通过改进传统煤粉燃烧器的设计来实现燃烧所需空气的分级送入,从而在煤粉气流火焰的局部区域造成缺氧燃烧环境。 对于直流煤粉燃烧器和旋流煤粉燃烧器 , 由于组织煤粉燃烧的方法不一样 , 因此所采用的空气分级方式也不同。 返回 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二页。 1. 直流燃烧器上的空气分级 直流燃烧器均采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 , 这种燃烧方式是我国电站锅炉采用最多的一种传统的煤粉燃烧方式。 它在炉膛内形成一个强烈旋转的整体火焰 , 有利于稳定煤粉气 流的着火和强化后期混合 , 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 操作便捷 , 燃烧效率高等优点。此外 , 四角切圆燃烧时 , 炉内火焰充满较好 , 火焰的峰值温度较低, 有利于减少 NOx的排放。 基于空气分级原理的低 NOx直流燃烧器技术包括同轴燃烧技术、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两类。 返回 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二页。 (1)同轴燃烧技术 同轴燃烧技术也叫同心圆燃烧技术或径向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该技术的特点是将二次风向外偏转一个角度, 形成一个与一次风同轴, 但直径较大的切圆。由于二次风向外偏转后, 在煤粉气流喷口出口处推迟了二次风与一次风的初期混合 , 一次风切圆形成缺氧燃烧的火球 , 进而达到空气分级送入煤粉燃烧火焰的目的,使NOx的排放量降低。 同轴燃烧技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转的二次风切圆与一次风切圆的旋转方向相同,另一类则是将二次风偏转一定角度后,与一次风形成同心反切园。 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二页。 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二页。 第一种技术有加剧在炉内整体旋转动量的趋势,炉膛出口烟气的残余旋转要比第二种技术强,出口温度偏差也较大。但该技术由于有利于形成水冷壁附近的氧化气氛 , 能减轻燃烧器区域的壁面结焦和水冷壁管金属高温腐蚀。 第二种技术由于一、二次风切圆方向相反,使煤粉和空气的混合加强,过量空气系数可以适当减小。 同轴燃烧技术的关键是在于二次风的偏转角度, 偏转角度过大氮氧化物减排幅度增大,但飞灰可燃物含量也会增加 , 合适的偏转角度因煤种而异 , 一般选择在25度左右。 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二页。 返回 第四十页,共八十二页。 (2)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浓淡煤粉燃烧技术是在燃烧器喷口前, 将通常均匀的一次风煤粉气流刻意分离成两股煤粉浓度不同的气流,使射入炉膛的一部分燃料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 , 即处于富燃料燃烧; 另一部分燃料在空气过剩的条件下燃烧, 即处于富空气燃烧。 浓淡燃烧时,燃料过浓的火焰部分因氧量不足, 燃烧温度不高 , 所以燃料型NO和热力型NO均会减少。燃料过淡的火焰内因空气量过大, 燃烧温度也低, 热力型 NOx生成量也减少。因此 , 浓淡燃烧的 NO 生成量低于常规燃烧方式。 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由于浓淡燃烧是采取在燃烧器喷口前对一次风粉气流进行气固分离的方法来实现在燃烧器出口区域的浓淡煤粉空气气流燃烧的,因此根据浓淡两股煤粉气流在燃烧器出口的相对位置不同, 分为水平浓淡燃烧和垂直浓淡燃烧。 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二页。 在水平浓淡燃烧方式下,将浓相煤粉气流喷入向火侧 , 稀相煤粉气流喷入背火侧。这一燃烧方式具有双重降低 NO 的特点 : 一是燃烧器喷口出口处组织浓淡燃烧 , 具有降低 NO生成量的条件 ; 二是浓相气流在切圆向火侧切向喷人炉内 , 形成内侧切圆富燃料燃烧 , 属于还原气氛 , 又逐步降低了 NO 的生成量 , 稀相煤粉气流在切圆的背火侧切向喷人炉内 , 形成外侧切圆。 水平浓淡燃烧方式除创造了低 NOx排放的环境外 , 还进一步改善了着火条件 , 燃烧稳定, 逐步降低了飞灰可燃物含量; 并可以维持水冷壁附近的氧化性气氛 , 对防止结焦和水冷壁管的金属高温腐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水平浓淡燃烧 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二页。 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二页。 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二页。 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二页。 哈工大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 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二页。 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二页。 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二页。 垂直浓淡燃烧 垂直浓淡燃烧器是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浓淡燃烧,它除了具有降低 N0 生成的功能外, 还在燃烧器出口处设置不一样形式的钝体结构。 钝体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一个稳定的回流, 回流区中的烟气一方面使得初始段浓淡气流分隔开来,而且,可以使煤粉火焰在较宽的负荷变化范围内维持稳定。 第五十页,共八十二页。 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CE公司WR直流式煤粉燃烧器 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二页。 返回 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二页。 2、旋流燃烧器空气分级 旋流燃烧器墙式燃烧是大范围的应用于电站锅炉的另一种燃烧方式,特别是大容量燃烧锅炉中常常采取旋流燃烧器对冲燃烧方式。 传统旋流燃烧器的特点是一次风煤粉气流以直流或旋流的方式进入炉膛, 二次风从煤粉气流的外侧旋转进入炉膛。射流的强烈旋转使两股气流进入炉膛后立即强烈混合, 卷吸大量已着火的高温烟气, 在着火段形成氧气过量的燃烧区域,而且火焰短,放热集中,易出现局部的火焰峰值区。 所以 , 传统的旋流燃烧器比四角直流燃烧器的NOx排放量高得多。 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二页。 为降低传统的旋流燃烧器的NO排放量 , 需要在空气分级上克服旋流燃烧器一、 二次风过早强烈混合的问题, 使二次风逐渐混入一次风气流 , 实现沿燃烧器射流轴向的分级燃烧过程, 避免形成高温、富氧的局部环境。 实际应用的各种不同型式低 NOX 旋流燃烧器的结构均主要是以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为基础。双调风煤粉燃烧器的特点是在燃烧器的出口实现空气逐渐混入煤粉气流,合理地控制燃烧器区域空气与燃料的混合过程, 以阻止燃料氮转化为NOx和热力型NOx的生成量,同时又保证较高的燃烧效率。 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二页。 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二页。 典型的双调风燃烧器一次风管的外围设置了两股二次风 , 即内层二次风和外层二次风 ( 又称三次风 ), 分别由各自通道内的调风器控制其旋流强度,内层二次风的作用是促进一次风煤粉气流的着火和稳定火焰 , 外层二次风的作用是在火焰下游供风, 以保证煤粉的燃尽。另外, 旋转的外二次风卷吸的热烟气也能起到改善火焰稳定性的作用。 这一空气分级方式能将燃烧的不同区段控制在沿射流轴向的不同位置 , 适当延迟燃烧过程,可降低火焰的峰值温度和降低燃烧的强度, 从而形成一个核心为富燃料 , 四周为富氧的稳定火焰。既有利于稳定燃烧 , 更有助于减少 NOx的排放。 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二页。 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二页。 (优选)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第一页,共八十二页。 §3-1 概述 一、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及控制 与SOX排放不同,燃煤锅炉NOX排放水平与煤种、锅炉和燃烧器形式、炉内温度水平、炉内烟气气氛等因素相关。 不同燃煤锅炉的NOX排放水平见下表 第二页,共八十二页。 第三页,共八十二页。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 表3 火力发电锅炉及燃气轮机组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单位:mg/m3 时段 第1时段 第2时段 第3时段 实施时间 2005年1月1日 2005年1月1日 2004年1月1日 燃煤锅炉 Vdaf<10% 1500 1300 1100 10%≤Vdaf≤20% 1100 650 650 Vdaf>20% 450 燃油锅炉 650 400 200 燃气轮机组 燃油 ? ? 150 燃气 ? ? 80 第3时段火力发电锅炉须预留烟气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液态排渣煤粉炉执行Vdaf<10%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 第四页,共八十二页。 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常规燃煤粉电站锅炉控制NOX排放的技术措施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烧技术。包括低过量空气燃烧、空气分级燃烧、燃料分级燃烧以及烟气再循环技术等。 尾部烟气脱氮氧化物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NSCR)、选择性无催化还原法(SNCR)、电子束辐射烟气脱硝等。 本章介绍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烧技术,另外,也对烟气脱硝技术作简单介绍。 第五页,共八十二页。 §3-2 NOX生成机理和降低NOX排放理论依照 一、煤燃烧过程NOX生成机理 (一)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二) 燃料型 NOX (Fuel- NOX) 1、燃料型NOx的生成机理 2、燃料型NOx的转化率 3、影响燃料型NO转化率的煤质因素 4、 影响燃料型 NOx转化率的运行因素 ( 三 ) 快速型 NOX (Prompt- NOX) 二、抑制NOx 生成的理论依据 (1) 抑制热力型 NO 的基本策略 (2) 抑制燃料型NOx的基本策略 (3)利用二次燃料的燃烧还原NO 第六页,共八十二页。 一、煤燃烧过程NOX生成机理 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最重要的包含NO、NO2和N2O三种,前两种合成NOX。一般煤粉炉燃烧过程中N2O的生成量很小,可忽略,但流化床燃烧过程中N2O的生成量很高,不能忽略。在煤粉炉产生的NOX中,主要是是NO,而 NO2所占份额很少。 在煤的燃烧过程中,同时存在着NOX生成的氧化反应和被破坏的还原反应,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就是在燃烧过程中抑制前者的进行而为后者创造有利条件。这必须了解到NOX的生成机理。 NOX的生成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热力型、燃料型和快速型,后面分别介绍。 返回 第七页,共八十二页。 (一)热力型NOX(Thermal- NOX) 在高温环境下,由燃烧用空气中的氮氧化而生成的NOX,称为热力型NOX。N2在空气中的高温氧化反应为一组不分支的链式反应(M为不参加反应的第三种物质原子): 在热力型NOX的生成其中,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较高,控制了总的反应速度。 第八页,共八十二页。 热力型 NOX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温度,温度对热力型NOX的生成速率的影响呈指数函数关系。实际上 , 在 1350 ℃以下时,热力型NOX的生成量是很少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 ,其生成量迅速增加,当温度达到1600℃时, 其生成量可占炉内由 NOX总量的25%~30%。 影响热力型NOx生成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反应环境中的O2浓度,NOX的生成速率与O2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返回 第九页,共八十二页。 ( 二) 燃料型 NOX (Fuel- NOX) 一般认为,燃料型NOX是燃料中含有的氮化合物在燃烧中发生热分解,并进一步被氧化而生成的。它在煤燃烧NOx产物中占60-80%,是NOX主要的来源。 由于在煤的燃烧过程中不仅有NOX生成的氧化过程,也有分解NO的还原过程,因此最终烟气中NOX量的多少取决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燃烧产生NOX量的因素很复杂,主要与煤种的特性、煤中氮化合物的存在形态、燃料中氮热解时在挥发分和焦炭中分配的比例和各自的成分、燃烧气氛中的氧浓度、燃烧温度等有关。 返回 第十页,共八十二页。 1、燃料型NOx的生成机理 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物热裂解产生NHi、HCN和CN等含N的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在氧气存在条件下再氧化成NO 。同时在还原性气氛中NHi、HCN也会与已经生成的NO 进行还原反应。 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NOx的形成也由气相氮化合物(挥发份氮)的氧化与还原以及焦炭中剩余稳定氮化合物(焦炭氮)的氧化和还原两部分所组成。 第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燃料中氮分解为挥发分N和焦炭N的示意图 煤粒 N 挥发分 挥发分N 焦炭 焦炭N NO N2 N2 第十二页,共八十二页。 (1)由挥发分N转化为氮化合物的主要反应途径 在煤燃烧初始阶段的挥发产物析出过程中 , 大部分的挥发分氮( 气相氮化合物 ) 随煤中其他挥发产物一起释放开来 , 首先形成中间产物,NHi (i=1,2,3)、CH 以及HCN(氰), 其中主要是NH3和 HCN 。 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 , 含氮的中间产物会促进氧化而生成 NO; 在还原性气氛中 , 则HCN会生成多种胺(NHi) 。胺在氧化气氛中既会促进氧化成NO, 又能与已经生成的NO进行还原反应。 第十三页,共八十二页。 焦炭燃烧时,在焦炭表面生成 NO 的反应和 NO 被还原的反应均属于异相反应, 其反应机理很复杂且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存在以下反应过程。 (2)由焦炭N转化为氮化合物的主要反应途径 第十四页,共八十二页。 在煤粉燃烧的一般环境下,挥发分氮生成的燃料型NO占总量的60-70%,而焦炭氮生成的NO占总量的30-40% 返回 第十五页,共八十二页。 2、燃料型NOx的转化率 由于燃烧过程存在着NO的还原反应,因此并不是燃料中所有的氮最终会全部转化为NO。 燃烧过程中最终生成的NO浓度和燃料中氮全部转化成NO时的浓度比为燃料型NOx的转化率 CR=最终生成的NO浓度/燃料N全部转化成NO的浓度 试验研究表明,影响CR的重要的因素是煤种特性及炉内的燃烧条件。 返回 第十六页,共八十二页。 (1) 燃料中氮的含量 燃料中氮的含量增高时 , 燃料型 NO的转化率呈降低的趋势 。但并不等于燃料氮越高 , 烟气中生成的 NO 浓度也越低 , 通常情况下 , 燃料氮含量越高 , 所生成的燃料型 NO 量也较高。 3、影响燃料型NO转化率的煤质因素 第十七页,共八十二页。 (2) 固定碳与挥发分的含量之比 在一定的过量空气系数下 , 煤中固定碳与挥发分的含量比例越高, NO的转化率越低。 (只有在α1的情况下成立) (3) 煤的挥发分 挥发分对NO转化率的影响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大小有关。在α1的氧化气氛中 , 煤的挥发分越多 , 燃料型 NO的转化率越高。 在α1还原性气氛中, 高挥发分煤种的燃料型NO的转化率反而降低。对高挥发分煤,在煤迅速着火后 , 使局部的氧量更进一步的降低 , 从而抑制了燃料氮向 NO 的转化 , 因此 , 煤中的挥发分含量越高 , 其生成的 NO的浓度越低。并且挥发分氮裂解产生的HCN 和NH3均较多,还原 NO能力较强。 在α1还原性气氛中,对低挥发分煤 , 其 HCN 和NH3均较少 , 已经生成的 NO即使在还原气氛中也不容易被还原 , 这也是控制燃烧无烟煤锅炉的NO排放要比烟 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返回 第十八页,共八十二页。 4、影响燃料型 NOx转化率的运行因素 (1) 过量空气系数 过量空气系数越高 , 烟气中氧含量越高 , 燃料型 NO 的生成浓度和转化率也越高。 有研究表明,燃料型NO的生成速率与燃烧区氧气浓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 , 控制燃料型 NO的转化率和生成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降低过量空气系数 , 在 NO 的生成区域采用富燃料燃烧方式是十分有效且较为方便的减排 NO的技术措施。 但过量空气系数太低会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 第十九页,共八十二页。 (2) 温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燃料型NO主要生成在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阶段,因此,燃料中的气态含氮化合物在达到热解温度时开始分解 , 并最终生成 N0x。此时,炉内N0x浓度达到最高; 当煤粉颗粒温度继续上升时,在焦炭表面上NO的还原反应使部分已经生成的NO还原成N2,因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燃料型NO的生成速率与还原速率接衡,使 NO 的生成量变化不 大; 当煤粉颗粒温度再进一步升高时, NO的还原反应速率大于NO 的生成速率,使燃料型NO的生成量有所降低。但温度上升时 , 热力型NOx的生成量也在飞速增加。 由于燃料型NOx的反应机理十分复杂 , 且可靠的实验数据还十分有限,目前还很难确切地说明温度对燃料型 NOx生成量的综合影响规律。 返回 第二十页,共八十二页。 ( 三 ) 快速型 NOX (Prompt- NOX) 快速型 NOX的生成机理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通过碳氢化合物燃料产生 CH 原子团撞击 N2 分子 , 生成 CN 类化合物 , 再进一步氧化成 NO 。这个反应进行得很快 , 所以称之为快速型 NOX 以下反应式是控制快速型 NOX 生成速率的重要反应: CH+N2 HCN+N 快速型 NOX的生成对温度的依赖程度很弱。与热力型 NOX 和燃料型 NOX生成量相比 , 它的生成量要少得多 , 在分析计算中通常能不计人 , 仅在燃用不含氮的碳氢燃料时才予以考虑。 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二页。 返回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二页。 (1)抑制热力型 NO 的基本策略 热力型 NO 生成的影响因素比较明确:降低火焰峰值温度,降低燃料在最高温度区域的停留时间,降低最高温度区域的局部氧浓度,是抑制热力型 NO 生成的基本策略。 大型电站煤粉燃烧锅炉,炉膛内火焰中心的峰值温度接近或超过 1600℃,热力型 NO占到 25%-30% 的份额,因此,降低火焰的峰值温度和燃料在高温火焰区内的停留时间对抑制热力型 NO 的生成总是十分有效的。 另外,降低在高温火焰局部的氧浓度也是有利的。 二、抑制 NOx 生成的理论依照 返回 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二页。 (2)抑制燃料型NOx的基本策略 为减少燃料型 NO的排放量 , 不仅要尽可能地抑制其生成, 还要创造有利于NO还原的条件, 以促使已经生成的NO发生还原反应。 在煤粉燃烧的高温条件下 , 燃料氮中的 70%~90% 会转化为挥发分氮, 而在α1的件下, 若能保证一定的停留时间,由挥发分氮生成的NO量会大幅度减少,而生成分子氮。对采用大型燃烧器的大容量煤粉锅炉,是非常容易实现富燃料燃烧和较长停留时间的。在煤燃烧过程中的一定阶段 , 创造富燃料区, 降低局部氧浓度,不仅对抑制挥发分氮生成的NO,而且对降低热力型 NO也是有效的。 在α1的的区域内,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温度对促进 NO 的还原反应是有利的,但过高不利于抑制热力型 NO的生成。 返回 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二页。 (3)利用二次燃料的燃烧还原NO 根据 NO的还原机理,对已经生成的NO,利用某种合适的燃料(天然气、生物质以及超细煤粉等)作为NO的还原剂,喷人炉膛内的合适位置, 能够更好的起到还原一部分NO的作用,同时,也作为锅炉的一部分燃料在炉内燃烧放热。 返回 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二页。 §3-3 燃煤电厂锅炉降低NOX排放的燃烧技术 一、锅炉燃烧运行参数的改进 (1) 低过量空气系数运行 (2) 降低燃烧器区域的火焰峰值温度 (3) 部分燃烧器运行方式 二、燃烧空气分级技术 (一) 空气分级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 燃烧器上空气分级的实现 1. 直流燃烧器上的空气分级 (1) 同轴燃烧技术 (2) 浓淡燃烧技术 2. 旋流燃烧器空气分级 (三) 沿炉膛高度的空气分级 三、组织炉内燃料分级再燃与还原NOx 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二页。 在工程实践中 , 炉内降低 NO 的燃烧技术措施需要体现抑制和还原 NO的基本策略,从合理组织燃烧的角度控制NO 的排放。 具体的降低 N0排放的各种技术措施可归为三个主要方面:锅炉燃烧运行参数的改进,燃烧空气分级技术,组织炉内燃料分级燃烧。 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二页。 一、锅炉燃烧运行参数的改进 这一类技术措施主要是对锅炉燃烧装置的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做必要、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但此类技术NO措施降低幅度比较有限。 (1)低过量空气系数运行 低过量空气系数运行能抑制 NO的生成量 , 对降低燃料型 NO尤其有效。同时 , 降低锅炉燃烧的总体过量空气系数能降低锅炉排烟损失。 但是锅炉实际运行时, 过量空气条数过低会带来若干运行上的安全和经济性问题, 比如受热面结渣、金属腐蚀、炉内传热变化、汽温特性变化以及飞灰可燃物增加等。 返回 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二页。 (2) 降低燃烧器区域的火焰峰值温度 降低燃烧器区域的火焰峰值温度能抑制NO的生成量 , 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种: 燃烧器区域的烟气再循环 将排烟中的一部分低温烟气(一般占总烟气量的 10% 以上 ) 直接送入炉膛燃烧器区域 , 或与燃烧用的空气混合后送入炉膛 , 因此火焰峰值温度将有所降低 , 使热力型 NO 减少。同时 , 烟气稀释了燃烧空气中的氧气 , 降低了局部的氧浓度 , 也使燃料型NO 降低。 降低预热空气温度 在燃烧气体燃料的条件下 ,可以适当降低预热空气温度 , 起到降低火焰峰值温度的作用, 以此来降低热力型NO的生成量。对于燃煤锅炉需要首先考虑煤粉干燥与着火等因素 。 返回 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二页。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按照每个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两篇:2024年重点查摆四个检视方面问题:检视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检视党性修养提高、检视联系服务群众、检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个人对照检视检查发言材料.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